当前位置:618小说网>书库>科幻灵异>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第442章 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第442章 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于是,在看到商机的米尔济约耶夫总统的积极推动下,华夏与特卡洛特厂关于这批10架飞机的谈判进展得异常顺利;

  甚至没有正式坐在谈判桌前,就在一架伊尔-76的机舱里达成了口头协议。

  因为工厂急需资金,而且这些飞机对乌克斯坦而言几乎是无成本的资产,所以最终以总价1.08亿美元成交,平均每架仅需1080万美元。

  这个价格在当时对华夏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大数目了;

  但如果放在17年后2014年的背景下看,那时华夏从俄易斯购买的3架二手伊尔-78加油机,每架的价格高达4500万美元。

  即便考虑到通货**,1997年的这笔交易无疑是一次“清仓大甩卖”。

  为了确保双方不会反悔,第二天还是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正式签订了合同。

  然而,当涉及到新型伊尔-76MF运输机的采购时,情况就复杂多了。

  新飞机毕竟是全新的产品,尤其是刚完成首飞不久、尚未完全定型的型号,定价自然会高一些。

  洛兹科这边坚持每架飞机售价3300万美元,并且要求在未来十年内至少购买36架。

  虽然中方对采购数量没有异议,但对单价感到难以接受,认为3300万美元还是太高了。

  因此,三方之间的谈判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进展缓慢。

  在十一号工程中,竟然节省了大约20亿美元,这笔巨款可不是随便就能送给伊留申的。

  这是一笔纯粹的海外采购,不包括任何技术交流。

  双方在谈判桌上僵持不下,谁也不愿妥协,导致讨论陷入了死胡同。

  “或许我们应该联系那位财神爷,听听他的意见?”

  梁语平在一次谈判结束后轻松地提议道。

  当许宁第一次听说有封电报是给他的时候,他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

  虽然他有权了解这些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件事都会直接通知到他——那是高层领导的特权。

  何况,电报这种通讯方式,在九十年代后期几乎已经成了古董,这让许宁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当他从172厂的机要室拿到那份电报时,所有的疑问都烟消云散了。

  在一些特定的安全通信场合,电报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甚至到了二十多年后,偏远地区的军队依旧保留着发报机作为备用手段。

  这份电报内容详尽得惊人,长到足以让普通职工破产。

  许宁快速浏览,也花费了不少时间才读完。

  看完前两页,他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哇,我竟然做了这么多?”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宁确实完成了不少项目,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前世遗留的问题,以及缩短开发周期。

  至于这些努力究竟为国家省下了多少钱,他并没有过多思考。

  然而,电报中的一个细节让他大吃一惊:戴国荣提到,购买这批大型飞机的资金,正是来自十一号工程的节余。

  仅外汇就达到了至少十亿美元,还不算人民币部分。

  难怪最近几个月,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重生后的许宁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宏伟目标:

  在三到五年内,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达到能够左右政策的高度。

  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几乎实现了这个梦想,尽管他的影响更多是间接的。

  为了庆祝这一成就,许宁打算好好犒劳自己一顿。

  然而,一封电报的到来却让他的心情复杂起来。

  原来,国家派出的代表团前往伊留申集团,希望购买接近完工的十架飞机;

  并寻求更长远的合作,同时与图波列夫集团建立初步联系,以支持他提出的国产客机项目。

  但谈判并不顺利,双方在价格和支付方式上产生了分歧,导致进展缓慢。

  更让人头疼的是,俄易斯方面似乎已经形成了统一战线,不再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政。

  他们新成立了一家专门负责对外航空装备和技术出口的公司,这让原本计划利用企业间竞争来获取有利条件的策略失去了作用。

  虽然电报中戴国荣没有直接要求什么,但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隐含的意思:

  去年,许宁成功推动了歼8c试飞,对十一号工程的谈判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是否能再次复制这一成功?

  面对这样的请求,许宁感到无奈。

  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八三工程的成功是因为它符合当前的技术水平,属于努力一跃就能触及的目标。

  但战略运输机则完全不同,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挑战,更是规模上的巨大跨越。

  结构研发一直是华夏航空工业的短板,即便是较小型的ARJ21支线客机,在研发时也依赖了不少外国专家的帮助。

  而172厂目前的生产能力,远不足以将任何先进的研发蓝图转化为现实中的飞机。

&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