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力不.从心

  徐舒听完这番话后,眼神突然变得严肃,仿佛看到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她深知,虽然爱国情怀重要,但科技竞争同样需要智慧和策略,而许宁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实际上,我们在工业软件出口上已经取得了进展。”

  许宁继续说道,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我们成功开发了一款预测飞机在湿冷条件下结冰概率和形态的小型软件,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并已售予欧洲客户。”

  这一消息令徐舒感到震惊,毕竟国内软件产业还在摸索阶段,怎么就能做到出口了呢?

  许宁解释说,只要我们能创造出独特的功能或优势,在软件领域实现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

  这次的成功部分得益于欧美之间的分歧,但无论如何,它标志着一个重要的突破。

  孙琮也加入了讨论:“我之前也听说了这件事,但不确定真假。既然常同志确认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成绩。”

  许宁点头同意:“没错,不过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未来其他软件是否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同样的成功并不确定。

  每一次突破都是宝贵的,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每次都能抓住这样的机会。”

  “小许,你说得对,我们必须在关键技术上保持独立,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薛知寿,611所负责十号工程的资深专家,率先表示支持。

  他回忆起国家军工产业的发展历程,感慨地说:“底线思维很重要。虽然我对商业的理解仅限于卖面条,但这个道理相通。”

  这句话引来了知情者的轻笑,然而笑声中带着一丝沉重。

  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十号工程启动之初,正是华夏军工最艰难的时期。

  为了维持团队运作和成员生计,总研发师宋闻聪与总工程师薛知寿甚至在下班后去街头卖面条筹款。

  如今这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当时却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困境。

  “做生意当然要有合同。”

  薛知寿继续说道:“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反制手段,合同也只是一纸空文。”

  罗洋,601所的副书记,实际上已经主持工作,他点头同意并补充道:

  “就拿fluent这样的工业软件来说,如果我们能找到性能相近的国产替代品,我们肯定会考虑使用。

  毕竟,积累的工程文件还不多,转换成本相对较低。”

  罗洋不仅是出于工作的需要,作为许宁的学长,他也从个人角度支持这一观点。

  随着晚宴的开始,正式的议程逐渐结束,王老和刘老简单致辞后便入座。

  晚宴进行到一半时,两位老前辈还特地来到许宁他们的桌旁慰问。

  “刚才看到你们讨论得很热烈啊。”

  刘老一边品尝着手中的白酒,一边说:“听说是关于工业软件的,常同志提到了底线思维的重要性。”

  会议室里,经验最丰富的薛炽寿简明扼要地复述了许宁的报告。

  刘老听完后,出奇地沉默了一会儿,仿佛陷入了深思。

  片刻后,他缓缓举起杯子,倒了些酒,轻轻与许宁碰杯,一饮而尽,随后默默离去。

  望着刘老渐行渐远的背影,有人低声嘀咕:“刘老最大的遗憾,怕是没能看到咱们自己的航母项目启动吧?”

  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许宁心头一震,仿佛时光倒流到几十年后的未来。

  但很快他就明白过来,对方提到的是刘老即将退休的事。

  对于许宁而言,这句话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记忆:

  前世,2011年1月,刘老在16号舰服役前一年多去世,未能见证第一艘国产航母入列的历史时刻。

  “没关系,我们军工人的精神是代代相传的,相信他在天之灵也会看到这一天的到来。”许宁轻声说道,放下手中的酒杯。

  眼下,航母计划对华夏来说似乎遥不可及——毕竟那时最大的战舰也仅4,900吨左右,而且在座的都是航空领域的专家,并非海军装备的行家。

  因此,大家很快又回到讨论当前的重点项目上。

  罗洋瞥了一眼对面的许宁,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庆功宴在一片和谐的学术交流和产业发展的讨论中结束了。

  离开时,徐舒特意找到许宁,递给他两张便条,上面写着她的办公室电话和传呼机号码。

  “许博士,我们交换一下联系方式吧,都快21世纪了,写信太慢了。”

  她笑着补充道,想起最初因为无法电话联系许宁,才不得不通过书信交流,没想到这种方式竟然让他们合作发表了一篇跨领域的顶级期刊论文。

  “电话……”

  许宁犹豫了一下,这个年代能用手机的人不多,主要是固定电话,而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经常外出,很少待在一个地方。

  “我给你实验室的固定电话吧,不过我在那里的时间也不多,可能需要多次转接才能找到我。”许宁最终说道,将纸条递给徐舒。

  徐舒点了点头,接过纸条,心中暗自期待未来的更多合作。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