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长远打算

  最遗憾的是,明明曾有过机会,却未能紧握。

  90年代末,华夏与欧洲多国的适航机构关系良好,本有机会在JAA转型EASA之际有所突破。

  但当时国内航空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提供欧洲急需的技术。

  更重要的是,那时正值MD90项目中途夭折,国内民航业动荡不安,对于国产客机的发展方向犹豫不决,最终错过了那个关键时期。

  而现在,由于许宁过去几个月的努力以及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一个重新塑造历史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这一次,他决心不能错过。

  明确了方向和思路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实施。

  “我相信,欧洲方面对小许上次提出的反客为主策略应该会感兴趣。”

  戴国荣翻开首次谈判的记录,对团队说道:

  “对方肯定会担心我们在防冰技术上的能力,这是项目的核心,也是欧洲方面无法掌控的部分。”

  许宁点头赞同,接着说:“确实,我们国家的航空工业整体上还落后于欧美,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打破他们的疑虑。”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进行一次飞行演示?”

  有人问道:“在sld条件下让我们的飞机升空?”

  易合旭对此最为积极,因为这关系到他负责的新舟60能否打开市场:

  “为此,我们必须改进新舟60,目前它的防冰系统只满足了国内标准中较为基础的要求。”

  林哲彬补充道:“而且,sld气候极为罕见,通常在湿度如此之高时,已经下雪了。

  现在是二月中旬,要在国内找到合适的测试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易合旭追问:“那什么时候才可能出现适合的天气?”

  “一般只有每年10月末至12月末有希望。”林哲彬回答,强调这还得看运气。

  “我们等不起十个月,关于sld适航标准的修订迫在眉睫。”

  “我们可以创造条件。”

  许宁提出解决方案:“不需要等待自然形成的sld气候,我们可以人工制造一个符合要求的环境。”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技术人员们深知许宁的能力——他不仅有创新思维,更有将构想付诸实践的实力。

  大家都期待着他进一步解释如何实现这个大胆的想法。

  许宁起身,拉出一块黑板,简单几笔勾勒出他的构思。

  一架飞机拖着长长的软管,在空中画出一道独特的风景。完成粉笔图后,他轻轻将粉笔丢进一旁的盒子,转身面向大家。

  “我们打算改造一架轰6,作为专门模拟冰云环境的喷水机。”

  他解释道:“因为轰6的研发已经非常成熟,所以我们不需要重新测试它的飞行性能,只需替换一些设备。”

  “我们会把储油罐改成储水罐,利用发动机的增压空气来驱动系统,并且用一组平面喷嘴代替原来的加油锥套。

  这些喷嘴会将压力空气和水流混合,产生细小的水雾,在低温环境中形成过冷水滴,从而创造出人造冰云。”

  “不过,轰6的体积限制了储水量,这意味着每次飞行只能持续大约20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高强度结冰测试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最关键的是那个喷头阵列研发。根据我的经验,它应该由多层微雾喷嘴构成,配有双层嵌套的气水管路。

  支撑结构简单而有效,具体参数我还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来详细计算。”

  这个想法并非他的原创,历史上首次结冰实验是在地面通过喷雾塔完成的。

  到了70年代,漂亮国空军使用改装的C-130运输机进行类似实验,但受限于速度和高度。

  许宁的新系统则能支持更广的速度范围,甚至可以测试亚音速喷气式飞机。

  团队成员立刻意识到这一创新的潜力。

  如果未来能够应用于更大的飞机上,那么试验的灵活性和效率都将大大提升,不再依赖自然条件。

  气象专家林哲彬提出了关于控制系统的疑问,认为需要有调节水雾直径的能力。

  “是的,”许宁回答说:“控制系统可以安装在旧的加油吊舱中,至于操作员的位置……”

  他停顿了一下,眼睛落在黑板上的示意图上,思考着最佳方案。

  “他可能得暂时回到尾炮手的老位置了……”

  早期的轰6轰炸机在尾部设有一个小舱室,供炮手操作自卫武器。

  然而,在新型轰油6上,尽管取消了尾炮装置,这个狭窄的空间依然保留了下来,现在它成为了喷雾系统操作员的临时工作站。

  戴国荣深知这款飞机的重要性,不仅仅因为即将到来的欧洲代表团访问。

  “这架由轰6改装而来的结冰测试飞机,我们就叫它轰6j吧。”他对许宁提议道。

  许宁犹豫了一下。通常,飞机命名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轰6系列来说,字母后缀有着特殊的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