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章 护送学子到辰州府
收割的好的青菜,人吃不完,猪也吃不完,最后全拉回衙门,让汪嬷嬷晒菜干。
既然青菜的产量能提高,下一步就用谷子做试验。
衙门有官田,孙山打算划出一片稻田做试验基地。
如果真的绝收或者产量不好,只能自掏腰包,把亏的谷子填进去了。
孙山回到衙门后,走入“办公室”干活。
这些天大家都忙于夏收事宜,所以整个衙门变得空荡荡。
抓生产永远是重中之重,衙门的一年的主要收入全靠田税了。
其实这个主要收入相当得不靠谱,完全看天吃饭,而且田地能收几个税?
收回来的粮食不怎么值钱。要收就该收商税。
只是想收商税,谈何容易?不少奸商偷税漏税,想查出来实在太难。
就算查出来,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更是难收上来。所以只能盯着肉眼可见的田税使劲地薅。
孙山坐在椅子上,不由地陷入沉思。
最好衙门有自己的产业,不依靠百姓的赋税吃饭。
就像某个大型国企,是交税的大户。相当于相当于21个某为或28个某讯。
孙山迫切地希望衙门有这样的国企,这样就不用反复剥削百姓了。
孙山想了想,目前需要等鸟粪试验多次,才敢正式推广。
一经推广,衙门这么肯定有不少收入。
第二个可利用的就是每年的服役,这是免费的劳动力,得要好好使用。
先帝的“新赋税”改革的不知道春风还是冬风,并没有吹到沅陆县,所以这个的百姓依旧要来服役。
说到新赋税政策,孙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腰斩了。
要不然怎么一直吹也吹不过来呢?
想到这里,不得不叹气。
先帝改革得晚,又死得早,新帝目前看追求稳定,没什么大的举措。
看来这个政策多半会夭折,或者改着改着就变样子了。
像孙山这种远离中央的低层官,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
如果不再到京城,或许根本不知道还有“新赋税”这件事。
孙山想起了周大人。
当初提出反对意见,被贬到滇南,如今改革依旧未落地,实属冤大头。
孙山摇了摇头,不再多想。
目前主要是赚钱,好让衙门的库房满满,同样也让自己小小发财一把,给小肥妹做嫁妆。
转眼七月初。
沅陆县的夏收陆陆续续地展开到完成。
今年天公作美,无风无雨,而且晾晒粮食时,竟然大晒天,谷子一下子就晒干,出奇的顺利。
孙山见状也高兴,从田里把粮食收纳入库,顺顺利利,恨不得烧炮仗庆祝庆祝。
衙门的人也喜笑颜开,有粮食入库,代表工钱能按时发放。
嘿嘿,大家的日子平平安安地度过。
孙山也走在第一线观看百姓收割,使用的农具已经算得上非常成熟了。
唯一的区别就是铁实在太贵了,割禾刀的质量参差不齐,当然也没有脚踏板的打谷机。
没办法,工业没发展到这个地步,就算知道原理,也做不出来。
衙门除了监督百姓夏收,还负责发放一些农具。
比如锄头,镰刀等等。当然这些往往有关系的大户先要到。
孙山刚来不久,第一次经历夏收,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切照旧。
夺权需要一点一点来,太猛地夺权害怕引起官吏的大大反弹。
孙山不像先帝那样没时间。
孙山有的是时间。
夏收没多久,就准备夏播。
孙山便要了一大片官田做试验。
王县丞疑惑地问:“大人,你要这么多官田做什么呢?如果收不到田税,恐怕.....”
孙山直截了当地说:“往年收多少粮税,如果不够的,我补回去。”
王县丞:......
他还能说什么?
孙大人都说准时纳税了,至于中途的田地荒废也好,种果树也好,或者养鱼也好,只要把税交上来,任务就完成了。
王县丞只好按捺住疑问,点了点头说:“下官明白了。”
孙山选官田,特意选显眼的地方,好让附近的百姓知道他的官田是如何种的,如何施肥。
如果鸟粪有用,产量增大,附近的百姓一目了然。
一个百姓知道,等于全县的百姓知道。
眼看着粮食增收,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来打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