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618小说网>书库>言情女生>带空间穿越,助王爷老公搞建设> 第701章 亲王夫妇回王府,下人们得奖赏。分派总管准备中秋节礼

第701章 亲王夫妇回王府,下人们得奖赏。分派总管准备中秋节礼

“你们以后经常要领赏。可不要再这么激动了。磕头谢恩也不用把头磕得咚咚响。

  万一把头磕破了,磕傻了,那多划不来。

  以后,你们只要用心做事就好。只要认真做事,对王府和主子们一直怀有一颗忠心,你们的赏银就不会少。”

  这两位主子慷慨解囊,家人们一片和乐吉祥。外院总管却忙得一天没回府。

  眼看着快要秋收了。王府家大业大,虽然每一摊都有专人负责,但是作为王府的外院总管,仍旧是要负责协调很多事情的。

  特别是京城附近,王府名下的田庄也有好几个,田地特别多。所以外院总管每日忙得焦头烂额。

  萧云嫣和厉墨涵早就给他配了两个副总管,但是他仍旧忙得不见人影。

  在外面负责忙各种事情的管事们都有赏银,只是这赏银暂时是发不下去了。那就让账房记在账上。他们何时回来的时候,再发给他们。

  内院福总管和外院的喜总管,得到的赏银是另算的,每人一千两。外院的两位副总管每人五百两。萧云嫣直接给的银票。

  两位总管平时的月银就十分高,已经达到了三百两一个月。而且每月除了月银之外,都会有额外的奖励。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富人阶层了。

  就是给个三品官员,他们也是不愿意当的。

  在王府里,除了主子,就是由他们二人说了算。不用贪污也不用克扣,主子发的月银,福利和赏银,就是一家老小几辈子也花不完。

  所以,即使他们帮助王府管理着巨大的家业,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贪念。

  王府巨大的院子,主子们很少回来,都是他们在这里居住。

  他们的家人也都在王府外围领差事,都受到了主子的重用。如果他们敢动一点歪心思,丢了这份差事,那才是他们哭都哭不回来的。

  萧云嫣和厉默涵十分放心地将王府的家业,交给这些两位总管和下面的主管们管理。

  福总管向萧云嫣报账。萧云嫣看了一下,没有什么出入。

  还有外院的账本,账房先生拿过来,萧云嫣看到王府账面上如今的存银已经达到了八千万两,黄金十二万两,还真是不少。看来他们的手下对王府的事业,可是十分上心的。

  这些收入还只是京城的铺子以及周围几个庄子的收入总和。王府封地的收入是另算的,也不归王府两个总管管理。

  还有其他各时空位面的商铺,平价粮店,药铺医馆,酒楼,加工厂,金矿,银矿,玉石矿等,每一摊都各自独立核算。

  萧云嫣和厉墨涵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赚多少银子和黄金。

  在现代,萧云嫣听人家说,当一个人钱不多的时候,可以享受金钱增长带来的快乐。当一个人钱太多的时候就只是一个数字。根本花不掉那么多的财富。

  但是对于萧云嫣和厉墨涵来说,他们的财富已经多到无法用数字计算了。

  所以,萧云嫣和厉墨涵才是真正富有的人。不是富可敌国,而是无论天上地下,都有他们的产业。

  就像自动运行的机器,他们的财富不断地自动增长。

  夫妻二人不断地向外输出赠送,但是,无论怎么消耗,他们的财富仍旧在快速地增长。这还不算萧云嫣玉葫芦空间和随身空间里,各项矿藏和物资的储备。

  萧云嫣看着下人们穿着的衣衫都是夏衫。正好是初秋了,应该给下人们做秋季的衣衫。

  福总管报告,已经安排下去了,仍旧按往年惯例。

  每个三等以下丫鬟小厮,做两套细棉布秋季衣服鞋袜。

  二等丫鬟和小厮做三套,一套绸缎和两套棉布的衣服鞋袜。

  一等大丫鬟,一等小厮,也就是主子们的贴身长随,做四套。两套绸缎,两套细棉布衣服鞋袜。

  管事们每人三套绸缎衣衫鞋袜,三两套细棉布衣衫鞋袜。

  暗卫们,除了三套绸缎,三套细棉布,还有三套夜行衣。

  两位总管六套绸缎衣衫,两套夜行衣。

  端靖亲王府的下人每季衣衫的数量,要比其他官员府里下人的衣服多了一倍。这都得益于萧云嫣和厉默涵的慷慨。

  而且,他们自家有服装铺子。除了空间内的加工之外,服装铺子也会对外招揽生意。自家王府里下人的衣物,就有服装铺子的绣娘们负责。

  萧云嫣听完福总管汇报这些事情之后,点点头。不过看着下人们衣襟上绑着的荷包都有些旧了,于是她又从空间里掏出很多荷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些荷包都是锦缎的。对于普通的丫鬟小厮来说,能够有一个细棉布的荷包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萧云嫣给他们发放的都是绸缎的荷包,令他们爱不释手。

  除此之外,丫鬟小厮们用的帕子也都有两种,一种是细棉布的,还有绸缎的。每人分了一样四条。

  这些小物件在别的服府里那都是特别值钱的东西,丫鬟和小厮们并不舍得用。每年能有两方帕子换着用,就是非常奢侈了。

  可是在端靖亲王府里,这些东西每一季都给换八条。

  可别小瞧这些东西。那些丫鬟和小厮们都是有心的。这么好的东西,可不舍得都浪费掉。他们留下一半,有的送给了家里的兄弟姐妹,有的自己留下了。

 &ems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