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章 并非天灾

  宋良温直勾勾地盯着吕盼,他不理解怎么会这么巧。

  一个溢春楼的姑娘而已。

  怎么就能既暴出了宋良和的本性,又将宋家的这套吃人术引了出来呢?

  莫非宋家这是被做局了?

  红杏就是这个埋进宋家的钩子?

  吕盼和方瞒既然来到了宋家,这局肯定是做了,不过红杏姑娘可不是他们埋在宋家的钩子,而是一个顺水推舟的巧合。

  至于为什么这么巧,这就是道一宗天下行走的能耐了。

  天生道胎。

  一举一动暗合天数。

  吕盼总是能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在过去的年月中,他常常为这种天数而苦恼,觉得自己就像是这天数的提线木偶。

  所以刚刚下山的时候,吕盼想要融了问道剑进有鹿书院当儒门弟子。

  便是因为起了叛逆之心,想要摆脱这天数。

  只不过。

  天生道胎的吕盼其实在起这念头时,便知道自己成不了。

  在问道于天下之前,其实吕盼更在问自己的心,若这天数如此,他这一生究竟算什么呢?不过在行走天下时,尤其是经过江扬郡一役后,年轻的道人想通了。

  若这天数要他做的事。

  是对的。

  他便照着做了,能有何妨呢?

  若是顺着本心,吕盼本就该来这一趟宋家,难道就因为天数也推着他来,他便故意逆反,不来了吗?

  如今的吕盼已经放下了这一愁思。

  或许等到某一天,当天数与本心相悖时,这愁思才会再次浮上心头。

  不过天数也只是推着吕盼,但宋家具体做了些什么,便是他和方瞒二人这段时日以来搜集整理出来的成果了。

  尤其在这三天里有了徐道兄的加入,诸多藏在世道如此之下的症结,吕盼和方瞒都没看出来,徐道兄却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来。

  “……唉,借二还三,比起借一还二甚至还三,似乎是公道了,但仔细算算,你们就会发现这哪怕是借二还三,每年五成的利息,仍然是高的可怕。”

  “江湖中人可能觉得自己能够一遇风云便化龙,化龙之后,这还个二三算得了什么?但是哪有那么多人能够化龙呢,天下百姓多数都是早起晚归春种秋收,过着十年如一日的平淡日子,这收成自然没什么大变化。”

  “每年五成的利,便是在饮鸩止渴,今年解难,但明年便是风调雨顺了,这关却也难过。”

  “再说这市价,既然这鹤离郡是在宋家的掌控之下,连大夏朝廷都难以插手,那这市价是多少,还不是宋家在暗中操弄,粮价高时放,低时收,这百姓哪里还得起,没了地,可不就得变成难民。”

  “说是天灾,几场大雪算多大的灾?为何多出这么多难民,是因为百姓手里存不下余粮,但为何存不下余粮呢,这便要看看宋家,柴米油盐布匹草纸……这些与鹤离郡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之物,都在宋家的掌控之下,无声无息就把百姓手里的余粮给拿走了,当然剩不下来。”

  吕盼回忆着这三日里徐道兄说过的点点滴滴。

  在那些时候,他才发觉到徐道兄竟然对这世道与民生,洞悉得如此彻底。

  难怪就连有鹿书院的院长都称其一声先生。

  儒生要的毕竟是治国济世。

  可不只是一两篇诗词文章,几段传世经典而已……

  “红杏姑娘,知道为什么你家还不上吗?也是因为宋家,是宋家在控制着鹤离郡,风雨不顺不过是天灾,但如果有人利用这风雨来侵吞田产,这天灾便已经成了人祸了。”

  吕盼的这一句话,自然引来了一众江湖义士们莫名其妙的眼神。

  吴有奎不满道:“你这道人,这是在说什么胡话呢?你就算可怜这姑娘,但她的惨也是老天爷不长眼,怎么能算到宋家的头上?宋家做什么了,要没宋家,她早就饿死了!”

  众人都是点头附和,议论纷纷。

  觉得吕盼这话好生没道理,这怎么能怪宋家呢?

  就连宋家武天骄都不例外。

  甚至是钱子逊也有点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唯有宋良温冷汗都落下来了。

  失策了。

  如果早知道会这样,一开始就该让宋良和杀了这两人,就算在这些江湖义士心中埋下了疑点,但也好过现在就被揭穿宋家这么多年以来是如何悄无声息的吃人。

  现在杀人,还来得及吗?

  宋良和注意到周围这些原本依附于宋家的江湖义士们,虽然点头附和着吴有奎的话,但神情之上却流露出思索之色,就知道已经来不及了。

  现在杀人,这些义士们恐怕不会坐视不管。

  诚然。

  宋家双四品,足以把这些人全杀了,但这就已经失去了纠集起这些义士的意义了。

  吕盼沉声说道:“世道从来如此,便是公道的吗?你们知不知道,这借二还三的利息,究竟意味着什么,折算市价,这市价又由谁把控,鹤离郡的百姓存不下粮,难道是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